近日,由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吕文发教授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农业反刍动物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两头体细胞克隆延边牛在安徽亳州繁育成功,标志着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繁育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濒危畜种保护提供了创新样本。
280多天,小管子里组装出来的“吉小牛”成功降生
3月23日8时58分,随着已有43.35公斤重的“吉小牛”成功降生,周围接生的人群欢欣鼓舞、掌声雷动。要知道,可爱的“吉小牛”可不是普通的小牛,它是体细胞克隆延边牛,爸爸是一头9岁的顶级延边种公牛,有着超棒的生产性能和帅气的外表,是延边牛里的大明星,而孕育“吉小牛”的牛妈妈虽然和它没有血缘关系,却用温暖的怀抱保护了“吉小牛”整整280多天,而“吉小牛”的胚胎则是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工作人员用神奇的“小管子”组装出来的,比搭积木还厉害。“吉小牛”的出生经历了延边牛公牛从体细胞分离及核移植到重构胚胎建立再到胚胎移植及受体母牛,然后到受体母牛妊娠,最后才是“吉小牛”的出生。
吕文发介绍,该项目团队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筛选优质胚胎进行移植,通过精细化孕期监测,首次实现克隆牛全周期健康管理:一个月内8头牛检测到羊水,100天后3头牛维持妊娠,最终2头牛健康诞生。相较于传统克隆技术,该项目团队创新优化了胚胎培养条件及受体牛围产期护理方案,显著提升克隆胚胎着床率与存活率,为大规模克隆应用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开展克隆牛机制研究提供材料。
创新模式为其他地方品种的保护提供可借鉴范例
延边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以肉质鲜美、性能优异著称,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其繁殖效率低、种源稀缺,传统活体保种方式面临种群近交衰退风险和地域局限等挑战。此次克隆牛的成功诞生,意味着可尝试在安徽建立延边牛的异地种群,为延边牛的保护体系增添了“原位保种场+异地克隆中心”的创新模式,为其他地方品种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延边牛已经成功获批2个国家级延边牛保种场,体细胞克隆前瞻性保种技术的应用,对延边牛种质资源保护是一种技术储备的探索,为更好地保护延边牛提供技术支撑。”吕文发说,“2021年我们在已有10余年技术储备的吉林农业大学肉牛种质资源创新与繁殖调控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包含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员工在内的10余人科研团队,针对珍稀地方品种牛保护体系的建设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该团队得到国家重点研发等省部级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吉林省和安徽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和配合。”
克隆技术本身需要突破的内容很多,克隆效率低以及初生重大现实问题,团队尽量克服种种难题。“比如克服初生重大导致难产的问题,我们的科研人员会对怀孕的母牛精细化管理,强调营养均衡、精粗搭配合理,及时观察‘牛宝宝’的孕期、大小变化,并在最终确定采用剖宫产的方式让‘吉小牛’顺利降生。”该团队研发人员介绍。
开创跨区域协作新模式
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作为我国重要的肉牛产业基地,吉林省在全国肉牛种源供给中占据关键地位。此次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成功应用,将对吉林省乃至全国肉牛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了优质种质资源的“基因备份”,有效解决了传统保种方式面临的种群衰退风险。特别是对延边牛等地方良种,该技术可保存其优良遗传特性,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种源支撑。
对于年龄偏大的优秀个体,该技术能够“冻结”其最佳遗传状态,防止近交退化,为杂交育种提供优质亲本。项目在安徽成功产生延边牛克隆个体,探索了“东北育种-华东扩繁”的跨区域协作新模式,拓展了异地保种模式,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吕文发表示,“体细胞克隆延边牛属于一个新的突破。未来,我们团队会进一步开展地方肉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尤其将繁殖生物技术应用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当中,进而为推动我国从肉牛大国向肉牛强国跨越做出贡献。”
来源: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 关丽君
编辑:孙懿辞
复审:梁爽
终审:臧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