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发布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一些场景中应“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
这无疑是“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背后折射出什么信号?
新能源汽车行业无疑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大洗牌,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也将向更高质量迈进!
数据来源:工信部网站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小觑!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发生的各种令人伤心的事故一起接着又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2020年时的渗透率5.4%,不足两位数;而2025年3月时,渗透率已经高达51.1%,超过一半。汽车行业每月销售100辆里,就有51辆是新能源汽车。
这就是说,整个汽车行业已经彻底进入到了“新能源”时代。整个行业的安全问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所以,这次国家发布的新版动力电池文件,就是要倒逼企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汽车燃烧问题。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容易燃烧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电池。所以,新能源汽车还有个名字叫做“电车”。
当下,电车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磷酸铁锂电池电车、三元锂电池电车。
磷酸铁锂电池电车往往就是大家看到价格相对较便宜的车型,续航相对较短的车型。因为它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便宜,电池(单体)容量密度较小。
比如比亚迪的大多数汽车 ,蔚小理的短续航版车型,小米的标准版车型等。
三元锂电池则往往是用在高端汽车上,价格贵、续航长。
逻辑也不复杂。
因为成本高,它含有大量的镍、钴、锰元素,这些东西可都比磷酸铁锂电池的铁物质贵多了。另外,容量大,三元电池因为层状电池结构使得锂离子能够更多、更快地来回在正负极之间迁移,释放更多的电量。
但是,不管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它都是锂电池。
是锂电池,那就绕不开电化学反应。
是电化学反应,那就绕不开短路问题,绕不开燃烧问题。
简单解释下。
锂电池,大家知道有正极、负极、电解液、中间还有个隔膜。电化学长期反应的过程中,正极的锂电材料容易和电解液慢慢形成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作“锂枝”的物质,顾名思义就是像树枝一样的东西。
“树枝”,正常情况下越积越多,影响电池结构。往往是电池循环两三千次,慢慢地容量就衰减完了,就没电了。
就像大家手机一天一充电,用个五六年(365天*6=2190次)电池就不行了,很常见。
不过,非正常情况下。“树枝”的存在是十分致命的。
比如,新能源汽车在碰撞挤压的场景下,“树枝”受到压力的时候就容易把电池隔膜给戳穿,电池正负极一下子连接了,形成了短路,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然后锂这东西又是很活泼的物质,大家初中化学课上应该还记得老师把切一小块儿锂,放到水里噼里啪啦燃烧的场景。
所以,大家想象一下锂电池一个连接一个的,火烧连营,整个电车就容易瞬间爆燃。
这就是电车害怕碰撞、害怕过冲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聊聊,我们该怎么办?
上文讲到。
动力电池之所以容易燃烧,直接原因是电池短路了!
其实,国家这次出的动力电池新标准,说白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要倒逼电池企业技术创新,彻底解决电池燃烧问题(不是短期的物理上解决,而是长期的化学上解决),进而提高国家新能源转型升级的质量。
所以,这个文件影响深远。
谁能解决电池短路问题,解决电池燃烧问题,谁就上!往远了说,甚至有可能颠覆现有的电池行业格局!
当下,无论是中科院、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还是宁德时代、赣锋锂业这些行业内企业,甚至是上海洗霸这些跨行进来的企业。
大家都在死磕“固态电池”。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网
固态电池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它的思路并不复杂。
当下的版本,就是把电解液从液态的做成固态的,这样就减少了和正极材料发生反应的程度,不容易生成“树枝”(不可能没有树枝,只是数量减少、程度减轻)。
而且,固态的电解质也可以附在已经形成的“树枝”上,形成包裹效应,大幅降低了其“尖锐度”。
大家可以想象下,一把剑覆盖了很多干泥巴,剑刃肯定不会有以前锋利。
所以,固态电池的隔膜就不容易被刺破,就不容易短路。
这换句话说,新能源汽车在遇到碰撞、过充的时候就不容易起火燃烧,车主的人身安全就相对来说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行业的发展就会再上个台阶。
固态电池将来的版本就更厉害了,不要隔膜了!
因为固态电解质本身就用传输锂电子的作用,所以当发现更牛的材料时候,固态电解液和隔膜就合二为一了。
那个时候,电车燃烧问题就更不用担心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希望汽车行业能够借着国家这次动力电池新文件,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谁能早日解决大家日益担忧的汽车燃烧问题,谁就上路。
对于那些迟迟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坚决不欢迎其上路!(米筐投资)
本文源自行业资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