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
是世界读书日
每年这一天来临之际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称号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深圳都会发布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总报告》
观测深圳城市阅读建设与
推进工作
洞察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变化
2024年成年居民人均年阅读量达22本,其中电子书12.42本、纸质书9.21本。
在深圳人的阅读观中,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根据场景切换,外出时使用手机阅读,居家时翻阅纸质图书,形成“碎片化电子阅读+深度纸质阅读”的混合模式。
去年,深圳人数字化阅读时长为97.82分钟/天,呈明显增长,其中日均手机阅读时长为70.45分钟,电脑阅读为103.17分钟。但报告显示,深圳人娱乐性阅读减少,主要是通过在线课程提升技能,利用报表进行数据处理。
以2024年为例,深圳市民年纸质书购买量为15.68本、电子书购买量为17.03本,人们对优质阅读内容的投入还在上涨。
从藏书量上看,深圳市民纸质图书藏书量更是达到了65.2本,远超电子书增长量(增加近5本),折射出电子书作为碎片化阅读,满足即时性知识获取,而纸质书的收藏性、仪式感与社交属性得到强化。
2003年
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
“图书馆之城”
截至2024年底
深圳共有1201个服务网点
(包含879家公共图书馆
322台自助图书馆)
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
这意味着
每1.5万人就拥有一个
基层图书馆服务点
根据报告
去年全市统一服务成员馆
进馆读者
超4790.93万人次
实体文献外借量
达2623.08万册次
均达历史新峰
图书馆里有“美景”
深圳图书馆北馆入围国际图联“2024 年度公共图书馆奖”,深圳图书馆前海湾分馆、福田区蓝书坊、龙岗区 CIC 创新创意中心获评“2024 年广东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各种阅读空间星罗棋布渗透城市肌理。
图书馆里有“世界”
去年,“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成员馆累积文献总藏量6442.75万册、件,累积注册读者568.28万人,全市持证率居全国前列,图书馆统一服务借还文献总量突破2亿册次。
报告显示,18至44岁读者是主力人群,持证读者人数最多(389.02万人),外借读者量和文献外借量均居各年龄段之首。不难看出,作为青春之城的深圳,年轻人好奇心大,求知欲强,并愿意通过广泛阅读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既然阅读量、购书量、累积注册读者均大幅上涨,那么深圳人钟意读哪些书呢?
报告指出,市民读者的阅读偏好呈现出多元融合特点,经典名著、纪实文学、科幻小说、热播作品原著等均受到市民读者高度关注。
从图书搜索排行榜来看,“寻宝记”搜索次数达20.44万次,荣登榜首;“西游记”位居图书搜索榜第二,常年保持高热度;“我的阿勒泰”受同名热播电视剧影响热度飙升,首次冲入图书搜索榜,排名第三。
从作者搜索排行榜来看,“余华”备受读者关注,搜索次数近10.17万次,位列第一,“李娟”“马伯庸”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从图书分类外借排行榜看,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工业技术,经济,语言、文字,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十大类别位居前列。其中,文学类图书历年遥遥领先,稳居“半壁江山”。
暑期(7—8月)和深圳读书月(11月)两大重要节点市民阅读热情高涨,期间日均外借量近8万册次。有趣的是,2024年图书馆馆舍借书最繁忙的时段发生变化,为17:00—17:59,此前一直是16:00—16:59。
在深圳
阅读不是宏大叙事
而是每一个市民
触手可及的日常
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建成莲花山公园紫陌书吧、深圳湾公园迁鸟书吧、洪湖公园“荷·美空间”、大运公园大运书吧等公园书吧(含图书角)82个,全市实体书店、书吧数量增至200多个。
作为“爱阅之城”,从超大型书城到小书吧,从大型公共阅读空间到温馨亲切的社区阅读角,阅读空间遍布全城。
依托丰富的阅读空间,深圳每年举办的阅读活动超千场。
以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为例,一个月内全市共举办2500多场活动,吸引千万人次参与。此外,深港“共读双城”活动不断深化。去年举办“深港澳青少年研学”“故宫馆藏×香港非遗展”“深港史志研究会”“第二届幸福廊桥书市”活动等20余场,通过共读共展共赏共创,大力推进两地同心同行、文脉相融。
深澳共读也取得良好开端。
《书都》首创“深澳共读”专刊,推出“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策划”,深入挖掘澳门文化。
春读书,兴味长
磨其砚,笔花香
在深圳
“城市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
已从美好愿景渐次化为生动现实
来源 丨深圳发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