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3日讯(记者 杨凌怡)4月23日上午,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漳州法院地理标志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法院2022年至2024年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发布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十大举措、地理标志区域协同保护地图和漳州法院知识产权暨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漳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郑通斌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漳州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邱小斌主持。
地理标志是标示商品来源于某特定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资源。目前,漳州已经培育出地理标志180件,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并形成“一县一优质地标产业”的特色发展格局,成为漳州一项“金字招牌”。
2024年度全市地理标志产业综合产值达760亿元,占全市GDP的12.54%,约141万农村人口从地理标志产业中受益。地理标志的开发与保护成为漳州推动经济特色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至2024年,漳州两级法院共审结涉地理标志民事案件454件、刑事2件。
为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漳州中院与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签订《漳州市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并设立漳州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开辟涉地理标志纠纷的快速维权通道,创新“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打造跨域、跨部门、跨级别的多元解纷机制。
近年来,漳州中院在云霄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巡回法庭”。巡回法庭聘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农副产品企业家作为特邀“行业公亲”参与涉地理标志案件调解;此外,还因地制宜,成立龙海食品专业法庭、南靖兰花产业司法服务中心,汇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力量。
此外,漳州中院结合漳州实际,推动成立司法特色保护和区域协同保护区、跨域多元解纷机制深化运用、推进“地标+非遗”一体保护、提升司法保护的及时性和权威性、引导树立地理标志保护意识等涉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十项措施。
下一步,漳州法院将以这十项措施的落实为抓手,不断深化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工作,形成“协同保护-司法审判-联合普法-服务发展”全链条、全方位多维保护模式,促“金字招牌”向“真金白银”转化,变“漳知产”为“漳资产”,为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院力量。
会上,还发布了全市法院2022年至2024年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工作情况,以及漳州法院知识产权暨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