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林现场调研)
3月30日上午,满怀大湘西情怀、为沅陵正名两千多年是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沅陵籍著名作曲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周文林沿着1919年沈从文在怀化镇(今泸阳)的足迹,作了一次实地考察。
在泸阳镇,周文林一行现场考察了当年沈从文生活过的区域。尽管大部分建筑已看不到当年的怀化古镇风貌,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气”尚存,与沈从文的大部头散文集、小说集一样弥漫着一丝丝陈酒飘香……
(怀化镇上的老街,原街两边都是木板房建筑,1975 年火灾被毁。)
春日里的泸阳老街,湿湿漉漉,柳柳青青、花花点点,衬托得水泥巷楼房、小街更加清新。“1902年12月28日,出生凤凰的沈从文取名叫沈岳焕。1917年8月,15岁不到的沈岳焕外出当兵,从凤凰到辰州府(沅陵),开始是预备役学员,后来做了上士班长。当时沅陵城有两万驻兵,军队主要有三方面势力,一是凤凰人田应诏的部队,二是芷江人张学济的部队,三是黔军卢涛的势力,由于沅陵城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军队,一年后沈岳焕所在的部队被张学济派往芷江驻防,驻所是榆树湾。”在石拱桥遗址,周文林讲起了他记忆深处沈从文当年的往事。
(怀化镇上仅存的老房子)
“1919年的榆树湾归芷江管辖,主要任务是清乡剿匪,三个月后沈岳焕所在的部队移防到怀化镇,司令部设在镇上的杨家祠堂,沈岳焕由于字写得好,被提拔为上士司书,与长官住在一起,由于个子不高,人称‘小师爷’。一天,一名叫肖选青的军法长问小师爷叫什么名字,答复:沈岳焕。这位熟读《论语》的军法长记得《论语.泰伯》中的‘焕呼,其有文章’一句,于是就说‘哈,岳焕,岳焕,焕呼,其有文章,我看你就叫从文吧’!从此,沈岳焕就变成了沈从文。”说起沈从文,周文林讲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沈岳焕在怀化改名沈从文的故事。
(老街上的杨家祠堂遗址,年轻的沈岳焕在这里更名为沈从文。)
“少年时代的沈从文是一个比较调皮的乡野男孩,满口‘老子、杂种’等不文明口头禅,在怀化镇当兵的日子里他遇到了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新任秘书文颐真,这位读书人告诉沈从文做人要做文明人,不能说那些不文明的脏话,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听说文明二字,在文秘书的影响下,沈从文变得斯文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文秘书随身携带的上下册两本《辞源》吸引了沈从文。同时,文秘书喜欢阅读的《申报》也吸引了沈从文,从这份报纸,沈从文知道湘西以外的世界,也是这份报纸,促使沈从文走出湘西到北京去学习的决心。”说起沈从文,周文林滔滔不绝。
沈从文生在凤凰,但他放眼看世界的地方最早是在怀化,那位留学日本的文颐真秘书改变了他,沈从文第二次离开凤凰到芷江谋生,住在民国第一任总理熊稀龄的公馆里,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文学翻译作品,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这些小说深远影响了他日后的写作风格。沈从文在凤凰的家破落后,沈家第二次把新家“芸芦”建在了沅陵。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写得最好的篇章大多是写湘西的,而在这些湘西的篇章里写得最好的又多是写怀化的,如《湘行散记》《长河》《萧萧》《丈夫》《柏子》等,在周文林看来,沈从文更是属于怀化。
(怀化镇上的古井)
史料记载,现在的泸阳镇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属泸阳县怀化铺;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沅州府怀化驿;清康熙元年(1662年),属芷江县怀化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芷江县怀化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芷江县怀化乡;民国三十二(1943年),属怀化县怀化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4月,为怀化县泸阳镇;1956年8月,为怀化县泸阳乡;1958年,为怀化县泸阳公社;1984年,由泸阳公社改为泸阳乡,后又由泸阳乡改为泸阳镇。1997年11月,属中方县。
(文/图 陈甘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