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对面新建高楼的窗户反射到我家北面厨房窗外,那花架上的两盆竹子,舒展着身子拥抱旭日的时候,我总是先用一脸盆刚洗过菜的水给两个花盆“喂水”。而这洗菜的水,便是头天晚上洗澡时从热水器里放的冷水,这一举两得的事,便是一天生活的开始。
绿色生活与环保、低碳是近年来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要加入到这场既轰轰烈烈又静悄悄的绿色行动中去。你看,上海在全国率先发起的“垃圾分类”,二十年来搞得如火如荼;小区晨跑者的脚下不再是塑胶跑道,而是由回收轮胎制成的环保步道;马路人行道的地砖是吸水型材料,可以让雨水更好地渗透地下而不使地面沉降;新能源车崛起后,充电桩数量在逐年增加;路途不远的上班族选择骑共享单车通勤;年轻白领们带着可降解饭盒走进写字楼……春芽破土时,这些城市地标的变化和市民节能意识的转变,犹如万物互联的生态智慧,正见证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当然,要让城市居民突破传统生活方式的桎梏,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我做起,从生活的细节做起。首先,把绿色环保看作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环节都要“精打细算”。我从小居住在棚户区,那时生活的清苦造就了居民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习惯:淘米水洗菜,洗完菜浇花;衣裤破了缝上补丁,最后实在不能穿了,撕下糊上浆糊晒干做布鞋底;牙膏用完剪开皮刮一刮还好用两三次;坏三夹板裁下后做台灯底座;废旧车钢圈与旧木板自制小圆台面;笔套坏了的圆珠笔芯用线绳绕圈继续写字;塑料风凉鞋后搭襻断了,剪掉多余部分当拖鞋……这些虽然是受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与收入低微的制约,但“废物利用”的作风却影响了我的一生,以至于我至今还保持着“不浪费”“不暴殄天物”的理念与行为。
但是,我们必须得理解“克勤克俭”并非“做人家”,而是要想到,提倡低碳与造福后代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有些小家电或日用品旧了坏了,再小修小补可以延续使用时,会被周围人说“噶节约做啥?扔掉算了,现在又不缺钱,与其修修补补麻烦,还不如买新的干脆”。实际上,他们没认识到,“勤俭”是环保的基础,跟“做人家”“节约”是两码事。如今,人们大多经济殷实、生活富裕、不愁吃穿,谈不上把还能利用的东西扔掉“舍不得”,而是浪费不得,更是暴殄天物不得!“艰苦奋斗”,这个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能丢失。更深层次来说,物品再生也是为了节省资源。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即使你有钱,也不能任意糟蹋物资,钱是你的,可资源是全人类的。当每一样东西被“物尽其用”时,资源才能被人们充分地享受,并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春风拂面,当我们行走在环保、低碳的足迹里,想一想是否让晾衣绳上的衣物在暖阳中舒展而取代烘干机的轰鸣声;是否让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躺在菜篮或重复使用的帆布袋里……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正在重塑固有的思维。它似绿色觉醒的交响乐,奏响着低碳生活之歌,其中的华彩乐章,就是在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契约中,领略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永恒之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