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主播正在为“41°固阳献”带货。
4月13日,一场聚焦区域品牌创新的沙龙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当包头市固阳县商务局局长郝向东展示出“41°固阳献”品牌估值突破213.79亿元的数据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到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固阳县依托北纬41°的“黄金纬度”,以黄芪为支点,撬动了一条从种植到深加工、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市场的全产业链升级之路,更将“固阳好物”推向世界舞台。
三驾马车:从万亩地到亿元产值的产业革命
固阳县黄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看,同样地块种黄芪要比种玉米每亩多收入1200元,土地流转费用每亩增加到500元,种黄芪的经济效益要比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效益高很多,更能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
这一转变源于固阳县探索的“政府+企业+科研”协同模式——政府出台黄芪种植扶持政策,推动种植面积从不足5万亩增至10万亩以上,并建设绿色高产示范基地;通过授权20余家企业使用区域品牌,形成“抱团出圈”效应;从传统黄芪切片到黄芪奶酒、美妆、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固阳将黄芪附加值提升数倍,甚至利用碎黄芪开发芪林鸡饲料,形成循环经济;与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黄芪活性成分提取技术,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的创新研发。
内蒙古品牌协会会长贺军评价:“三驾马车拉动的不仅是产值,更是产业基因的重构。”当下,固阳县紧紧抓住黄芪药食同源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在持续加大对产业链的投入和培育力度,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不断延伸,力争在未来3年内,实现品牌综合产值目标突破20亿元。
双线作战:北纬41°的破圈密码
在上海、呼和浩特等地举办发布会;参与“中国好物发现之旅”等活动,吸引长三角企业合作;2025年上海外资对接会上,固阳以黄芪酒、健康膳食等产品矩阵,与生物科技企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线上通过跨境电商和社交媒体触达全球客户,线下在核心商圈设立体验店,举办品鉴会,增强消费者体验。——这是“41°固阳献”的立体化营销图谱。
“我们要让消费者尝得到、看得见、记得住。”郝向东介绍,品牌采取“本土基因+全球表达”策略:线上通过跨境电商触达养生市场,线下举办品鉴会;同时借力“多彩固阳”旅游推荐会,将农产品与秦长城文化、草原风光捆绑营销,打造“农文旅”一体化品牌形象。
这种跨界融合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短短数年,“41°固阳献”品牌已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了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获“中国地标好食材”等多项国家级殊荣,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2024年,品牌更是以高达213.79亿元的估值,强势跻身于“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行列,品牌效应带动农民增收,黄芪产业年产值突破亿元,芪农人均收入增长30%。
面对成绩,沙龙上的专家们更关注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徐军提出“五维模型”:“品质是根基,但文化叙事、消费场景、数字赋能、政策协同、人才储备同样关键。”他举例,固阳可挖掘“黄金纬度”的科学内涵,建立北纬41°物产认证体系。
■记者手记 县域经济的“第三种可能”
在内蒙古正北芪食品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检测黄芪多糖含量。内蒙古正北芪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刚告诉记者:“我们的研发团队通过生物萃取技术,不断创新,最大程度提取和利用有机黄芪中的有效成分。”
此外,一批针对黄芪的新型研发课题也已立项,围绕黄芪现代科学药理研究,多家企业正加大生产投入,进行黄芪的精深加工,抢占黄芪产业的“新高地”。
固阳县的实践打破了县域发展的二元悖论:既不盲目追求工业化,也未困守初级生产,而是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支点,撬动科研、文化、旅游等要素聚合。
但品牌升级过程中,当记者问及“如何应对道地药材的同质化竞争”时,多位企业代表提及技术壁垒建设。或许,“41°固阳献”的下一个命题,是如何将地理标志转化为知识产权壁垒。这场始于北纬41°的品牌革命,正在为县域经济探索第三条道路——用品牌聚合要素,让农产品走出价格竞争的泥潭,在价值链高端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楷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