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正全面进入基础研究成果快速涌现、关键技术多点突破的时期,总体的趋势是变化快、头绪多、格局纷乱,机会稍纵即逝,挑战接踵而来。当前世界经济充满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风险,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可能发生更进一步的深刻变化。如果不能在科技创新战略上保持必要的敏捷度,就会找不准超前布局、集成力量、配置资源、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蒙受错失机遇、错选赛道、错配资源引致的各种损失,进而失去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上海承担着诸多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正处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功能”的关键阶段,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敏捷,构建“动态感知、快速决策、高效执行、实时反馈”的战略决策和行动体系,着力提升决策水平、增进布局效度、谋划生态位势,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提升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创新韧性、前瞻性及适应性。
图为从空中俯瞰华为上海练秋湖研发中心建筑群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提升“因势而谋”的决策水平
从前沿科学发现的“星星之火”,到关键技术的密集突破,再到燃起产业应用的“燎原之势”,是一个从无到有、始微渐著、由弱而强的过程,呈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要从科学迷雾中辨别出孕育革命性科技突破的“弱信号”,从市场喧嚣中听到未来产业“花开的声音”,关键在于因势而谋,提升决策水平。
因势而谋的前提是掌握关于“势”的各种信息,通过系统细致的分析,厘清“势”背后草蛇灰线般隐伏的底层逻辑,寻找有效干预的机会。一要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背景下,研判知识生产方式、科学研究范式、科研组织形式及技术突破模式迭代升级的新趋势;二要从持续演化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把握全球创新要素流动的新规律和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以及科技竞争与合作面临的新挑战;三要研究科创中心城市和科技龙头企业通过战略刷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活动能级的新态势。这些与“势”有关的信息具有多模态、高维、异构、跨界、超限等特征,获取和分析的难度都比较大,需要从机构、技术和体制机制着手,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要支持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深谙科技史、对硬科技领域有充分认知深度、擅长科技战略和政策研究的智库人才。在进一步完善建制性科技战略决策情报系统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持续稳定有特色的科技智库研究,结成科技战略咨询的社会网络;二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学研究,聚焦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以提升科技情报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加快知识库、数据集、方法论及工具箱建设,强化重大科技决策的技术支撑;三要健全科技战略决策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多网互嵌的前沿扫描与信号捕捉机制、多视角的需求洞察与机会研判机制、多主体协同的布局调整,力量重组及资源重配机制,以及全过程的效应评估与失效复盘机制。
增进“应势而动”的布局效度
在因势而谋的基础上,还要应势而动,将战略调整的意图和行动逻辑嵌入长期、中期、短期创新布局过程。增进布局效度的前提是摸清情况,系统梳理和分析上海人才、资金、平台、设施、数据、场景等各类要素的“家底”及开发利用情况,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出发,分析各类要素供给的战略匹配度。
上海启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以来,一手抓条件和能力建设,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谋划并布局面向未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通过实施高峰人才引育、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等行动,完善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等政策,人才总量稳步增加,结构进一步改善。依托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壮大;大科学设施、功能性平台、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等日趋体系化。
未来一个阶段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将战略敏捷落在实处,必须解决好任务、力量、资源及空间布局等问题。在任务布局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科技委的统一领导下,健全科技战略决策体制,做好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方向与领域抉择。在力量布局方面,进一步推动建制性科技力量与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配合,同时深化AI for Science、AI for Technology的超前部署,让硅基智慧更好赋能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在资源布局方面,强化创新要素向未来产业重要领域汇集的政策引导,建立因科学问题、国家任务、市场需求而异的驱动机制,探索生态型、指令型、引导型等不同的整合路径。譬如,上海拥有全球最密集的光子和生命科学大科学设施集群,这些“家底”耗资不菲,但在狂飙突进的科技浪潮中能级可能快速衰减。当前的重要任务是依托这些来之不易的条件和能力基础,利用有限的机会窗口,面向全球运筹创新资源,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设施驱动的前沿科技创新,将其转化为推动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动能。在空间布局方面,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并在特定区域谋划和布局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科创核爆点”,聚焦资源配置尚未到位、商业模式尚未定型、利益格局尚未固化的新兴领域,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艺开发-产品设计”的全链条贯通,改善创新要素在各环节的配置,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
谋划“顺势而为”的生态位势
强化战略敏捷,是基于对科技创新规律深刻认识的高效治理。既要只争朝夕,应势而动,抢先布局快变量;也要风物长宜放眼量,顺势而为,在创新生态演化分异的偶然性中,涵养慢变量,让要素汇聚、成果涌现、人才辈出成为必然。
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在《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中提出“小任务靠计划,大成就靠踏脚石”的观点,强调了铺垫“引导成就伟大事业的踏脚石”的重要性。其实,信息透明、互信合作、开放公平、市场机制健全的区域创新生态,正是通过要素支撑和能量补给,为创新活动提供接续不断的“踏脚石”。Deepseek、宇树科技等“六小龙”企业横空出世后,杭州迅速蹿红。科技企业为何“扎堆”于此?归结起来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引致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日趋成熟的城市“数字底座”、高质量的数据资源、长三角大学和科研院所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知识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地方政府竭诚服务的“店小二”意识、以“四个千万”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恰好为推高杭州科创生态位势提供了一块块的“踏脚石”。
上海正努力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创新战略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总数的29.6%。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上海65家企业上榜,位列全国第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五位。可以看出,在基础前沿探索、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以及区域科创体系化能力形成方面,上海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上海仍需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位势。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显示,伦敦、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位列全球创新生态排名前三,上海进步明显,较上一年前移9位,跃居第四。上海在“开放与合作”和“创业支持”方面表现不错;“公共服务”虽骤升19位,但仍未排进前十;“创新文化”不足66分,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战略敏捷需要在区域创新生态层面得到响应,具体可以从推动形成新的连通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上下功夫。
一要推动形成新的连通性。“江(长江)河(大运河)湖(太湖)海(东海)”让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坐拥天然的连通性,生产要素得以快速汇聚并高效转化,造就江南地区的长期繁荣。上海要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必须谋划和推动形成新的“江河湖海”。进一步强化资金、技术、设施、物资、数据、算力等物质技术要素的互联互通。同时,把握好创新生态演化的新动向,加强跨领域、跨区域的思想交流、政策沟通、产业联动及生态互洽,改善非物质层面的连通性。
二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海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已发布,各项举措持续落实落细。“店小二”的服务意识,不仅表现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手勤腿快”,更要“心到”。“心到”的核心要义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表述引起民营企业的广泛共鸣,这应该成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根本遵循和着力点。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总有一些地方在响应范式变迁、超前纵深布局、汇集创新要素方面表现卓越,从而在面向特定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上形成独特优势。究其原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是关键。上海开埠以来,契约精神、诚信意识、规则感渐渐成为社会风尚,奠定了良好商业氛围的文化基础。但同时,“想赢怕输”的精致主义和守成思想也逐步抬头,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上海企业仅20家,远远落后于浙江的106家和江苏的89家。基于文化的优势是保持和发展持续创新竞争力的源泉,创新文化更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滋养科学家精神的土壤。上海应进一步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创新论坛等高等级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继续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力度,推动形成“政府敢支持、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的创新创业氛围。
强化上海科创的战略敏捷,需要通过“强大脑”,提升决策水平;也需要“健身体”,增进布局效度;更需要“养气血”,谋划生态位势。只有这样,才能让上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浪中,找准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