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结束,电影市场交出了一份有点“凉凉”的成绩单——较2023年同期腰斩55%。观众似乎对扎堆上映的新片不太买账,唯一破亿的电影,是游戏IP改编的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爆米花大片撑场,而国产现实题材电影集体“哑火”,甚至好几部都撞题材,让人忍不住想问:现在的电影人,是不是都盯着同一本选题册子拍戏?
IP电影稳赢,现实题材“内卷”严重
改编自全球知名游戏的《我的世界大电影》以1.05亿元票房位居榜首,成为清明档唯一破亿的电影。影片口碑一般,依托于原IP的庞大粉丝基础与合家欢属性,成功收割了一拨家庭观众。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在全球市场同步取得突破性表现,北美首日58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创下游戏改编电影新纪录。看来“情怀+IP”这套组合拳,全世界观众都吃,也再次印证了跨媒介IP在当代电影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相比之下,国产新片的表现就有点尴尬了——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刚刚突破8000万元,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5263万元,梁朝伟、段奕宏主演的《猎狐·行动》甚至只收获2420万元。明明阵容不差,为啥观众不热情?影评人冯小强一针见血:“春节档后,《哪吒2》霸榜两个多月,好不容易清明档有新片上了,结果唯一破亿的还是好莱坞IP。国产片不是现实主义就是特殊群体题材,观众看一部还行,看多了真的会腻。”
尽管汇聚了冯小刚、赵丽颖、张艺兴、梁朝伟、段奕宏等一线主创,却因题材高度同质化导致观众分流。更尴尬的是,多部影片不约而同聚焦特殊群体叙事,甚至在听障题材上出现明显撞车,反映出中等成本影片在创作视野上的局限——听障人士、边缘群体、温情治愈……仿佛大家开会商量好了似的。有观众在社交平台表示“《不说话的爱》《向阳·花》《阳光照耀青春里》全是讲听障人士的,我进影院前得先看片名确认没买错票!”业内人士分析,这类题材成本可控、容易拿奖,还能蹭点社会话题热度,所以成了不少导演的“安全牌”。但问题是,观众的口味早就变了——他们想要新鲜感,而不是同质化的“催泪套餐”。
老片压制新片,市场呼唤真正的好内容
更魔幻的是,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清明档还能捞走7000多万元票房,累计151亿元的成绩让它稳坐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一。有观众向记者直言:“新片没吸引力,还不如再刷《哪吒2》。”这种“老片吊打新片”的现象说白了还是因为新片不够吸引人。票价涨到40.7元,但观影人次暴跌56%,年轻人流失严重,35岁以上观众成了主力。不少观众转向短视频、游戏,电影不再是休闲首选。
五一档即将到来,电影市场能否回暖,关键还得看有没有真正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影评人冯小强直言:“好莱坞IP再拉胯,至少能靠视觉刺激和IP情怀吸引人,国产片如果还是扎堆拍同质化题材,观众只会越来越不买账。”说到底,电影人得跳出舒适圈,别老盯着“催泪”“现实主义”打转,多试试新类型、新叙事才能真正赢回观众。否则,下次档期可能还是“IP电影吃肉,跟风题材喝汤”的老剧本。
记者:邢媛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