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简称《规划》),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更高水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规划》着眼2027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其中明确,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持续强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规划》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中长期纲领性文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回应时代命题,既是应对全球农业竞争的变革蓝图,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点,其落地成效将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与质量。
高强表示,《规划》突出以“强基础、补短板、增动能”为主线,提出粮食安全、科技创新、经营体系、产业升级、对外合作、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七大任务协同推进,不仅聚焦“饭碗端得稳”,更瞄准“农业强得实”,体现了“大农业观”下的政策集成创新。
图片来源:新华社
《规划》强调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要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实现高位增产。长期以来,我国稻谷和小麦的自给率均超过95%,谷物(不含大豆)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做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但我国粮食产需还面临一定缺口,仍需通过进口平衡国内粮食供求。当前国内粮食供求仍处紧平衡状态,未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总消费还将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约束、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等。
《规划》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作为首要任务,明确要夯实产能、筑牢根基,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短板,打牢设施基础、技术基础、装备基础、政策基础、制度基础,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具体来看,《规划》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以耕地保护和建设为例,《规划》提出多项具体举措,包括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等等。
要提升粮食稳产保供能力,到2027年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万亿斤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粮食单产。2024年我国启动实施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全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在此基础上,《规划》强调,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水稻、小麦生产,促进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规划》将“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第二项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部长通道”上表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去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高端农机、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高强表示,一是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高端智能农机、生物育种等关键装备与技术尚未完全摆脱进口依赖,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二是研发与应用的“断链”现象普遍存在,科研机构成果与农户实际需求匹配度低,转化机制不畅;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存在碎片化现象,企业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尚未成型。
《规划》强调,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着眼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等重点任务。
高强表示,农业科技装备创新是《规划》的核心抓手,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下一步需重点在三大方向发力: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整合创新资源,突破生物育种、高性能农机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重要零部件;二是强化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覆盖育种、种植、加工等全环节;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主体,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验题”的协同机制。
《规划》强调,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主产区与科技创新活跃区深度合作。要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高强指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效率,关键在于政策靶向引导与市场机制激活并重。一方面,要构建市场化、有组织的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迭代升级各类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和产业融合园,引进和培育体现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项目和产业,建立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另一方面,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业科技应用场景和示范空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打通农业创新主体的信息渠道,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高强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农业转型的攻坚期,《规划》的落地需要平衡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既要强化耕地保护、科技攻关等领域的政策刚性,又需激活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政策协同、市场引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并在科技创新、数字农业、绿色技术等新赛道上形成突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