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总部设在浦东张江的某科技公司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指证该公司采购总监吴某和两家原料供应商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商业贿赂问题,可能涉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
要不要向公安机关报警,企业存有顾虑:内部掌握的证据有限,能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警方介入后,会否影响公司正常运行?
类似的困惑和顾虑,在涉企经济犯罪案件中并不少见。去年4月,上海公安经侦部门会同市工商联在全市设立“蓝鲸”护企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报案指引和涉企风险预警等服务,进一步完善保障企业权益的法治屏障。
咨询了“蓝鲸”护企工作站,公司决定向公安经侦部门报警。“警方用一个月时间,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审查,然后作出立案决定。”该公司法务人员杨勇(化名)说,案件破获后,效果立竿见影:企业的核心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超一成。
确保有案必立、依法立案
时间回到一年多前,收到举报信后,该公司秘密开展了审计和调查。结果显示,原料采购价要比同期市场价高出一成多,采购过程还多出了“代理商”这一冗余环节。但困难的是,从公司层面掌握的内外部材料,都无法证实吴某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异常资金往来。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隐蔽性强、资金往来情况复杂,仅凭企业力量,很难掌握直接证据。而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桩“家丑”,性质上又属于民事和刑事交叉领域,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也因此,是否报警处理,作为公司法务人员的杨勇摇摆不定。
走进浦东公安“蓝鲸”护企工作站,杨勇的顾虑被打消,“工作站民警建议我们报警,证据的事情可以放心交由警方调查”。
相比普通刑事案件,经济犯罪案件的警情更加复杂,对案件的定性需格外谨慎。“既要避免警方插手经济纠纷,又要确保有案必立、依法立案。”长期从事防范和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浦东公安经侦支队三大队探长季尧深有体会。
接到报警后,浦东公安经侦民警从源头开始调查,围绕性质认定、证据收集等方面开展审核把关。“各类经济犯罪活动,资金流动是核心要件。”根据企业提供的材料,专案组从吴某和两家供应商间的资金往来入手调查,试图找到突破口。
初步调查显示,吴某本人名下的账户没有异常资金往来。随着调查范围扩大,警方发现,吴某的岳母有多笔存在一定规律的资金入账,来自吴某岳母的一个朋友。
超出实际收入的消费习惯、大量财物来历不明……随着调查情况逐渐明晰,浦东公安经侦支队决定对该案依法立案,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办理。
“我们很快就得到了上海警方的决定立案答复,速度是超出预期的。”拿到立案决定书,给了杨勇很大信心,“警方应该掌握了相当证据,肯定能帮我们挖出蛀虫。”
立案之后,经侦部门随即成立专案组,再次梳理案情材料。根据研判,转入吴某岳母账户的资金,跟企业的采购订单存在强关联:一是入账资金数额多为采购订单金额的一成,二是入账时间基本都在公司支付采购款的一周。
继续深挖,专案组最终证实:给吴某岳母朋友汇款的人,跟该企业的供应商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避免执法瑕疵、堵塞风险漏洞
“吴某的受贿资金高达数百万元,除了他,还有没有同伙?会不会是窝案?”季尧解释说,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后,必须紧盯办案关键环节,围绕法律适用、证据规格、办案期限等方面严格把关,既要避免执法瑕疵,更要堵塞风险漏洞。
经过进一步侦查,民警果然发现了曾与吴某共事、已从该公司离职的刘某,同样有作案嫌疑。
掌握充分证据后,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上海公安民警同步在上海、江苏和广东三地,对吴某、刘某和两家涉事供应商负责人开展抓捕。
到案后,面对民警询问,吴某矢口否认收受供应商贿赂一事,还强调自己对公司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这完全在季尧和同事的意料之中,“许多经济类犯罪的嫌疑人属于高知人群,具有一定反侦查意识,加之作案手法隐蔽,通常都会负隅顽抗”。
讲法理、述情理,再到关键证据的展陈,4个小时的审讯交锋中,季尧时刻关注吴某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坚定,到后面慢慢显露紧张,然后双腿不住发抖,他的心理防线出现动摇,最终在证据面前败下阵来,交代了收受供应商贿赂的犯罪事实。”
警方调查证实,犯罪嫌疑人吴某、刘某在担任该企业采购总监、高级采购工程师期间,利用可指定配件供应商及下发订单的职务便利,多次收受位于广东的某供应商负责人董某、刘某涛贿赂款800余万元,多次收受位于江苏的某供应商负责人殷某贿赂款100余万元。
作为对供应商的回报,吴某和刘某以高于市场价6%至12%不等的比例,向两家供应商累计下订单640余笔,总金额逾1.9亿元。
同时,在明知供应商提供的部分配件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未达到公司采购标准的情况下,两人为牟取不法利益,仍采取默许、放任等方式,纵容不合格产品流入公司采购范畴,给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损失。
为躲避侦查,吴某、刘某还与供应商董某、刘某涛、殷某等人商定,将贿赂款通过多名中间人层层转账至自己亲友账户。
去年9月,浦东警方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将上述5名犯罪嫌疑人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目前本案已进入法院审判阶段。
帮助企业筑牢“内防外控”双保险
“这么多年了,公司的采购流程和审计一直存在漏洞。”直到案件侦破,该企业负责人才醒悟过来。
案件的成功侦破,不仅帮助企业清除了内部“蛀虫”,整顿了企业内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核心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直接下降超过10%。
如何提高企业关键岗位管理者和内部员工的法治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是让很多企业负责人头疼的难题。
“侦破案件,为企业挽回巨额经济损失仅仅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而助力企业堵住漏洞,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外部风险防控能力才是我们更重要的目标。”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情指中心副主任王磊说。
案件办结,并不代表警方工作的结束。通过对案卷智能化管理和定期梳理,经侦部门从中发现企业管理漏洞及行业性风险,以风险提示书等形式发送预警提示,并上门指导企业强化源头治理,提升自身防范能力,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案件办结不到一个月,季尧便来到上述涉案企业进行案后回访,送法上门。他和“蓝鲸”护企工作站民警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为企业带来了一场有针对性的普法讲座,帮助企业筑牢内防外控双保险。
回顾整起案件的办理过程,杨勇对上海公安民警的“分寸感”印象深刻。“在抓捕吴某那天,民警特意让我约了一个最靠近前台的会议室,并以会议的名义把吴某叫进来,然后才把人带走。”事后,民警告诉他,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抓捕行为对公司正常运行的影响,还能防止打草惊蛇。
上海公安经侦部门依托“蓝鲸”护企工作,严厉打击侵害企业权益违法犯罪,助力企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一年以来,全市公安经侦部门累计破获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贿、合同诈骗、损害商业信誉等涉企经济犯罪案件2160余起,帮助百余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3亿余元,为在沪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原标题:《上海一科技公司采购总监受贿800多万被查,揭秘背后的较量》
栏目主编:王海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邬林桦 崔艺林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