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雨是自然现象,清明有泪是社会现象。把一个最美的、最纯粹的、最能驰目骋怀的清明节气,赋予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含义,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基本形成,大概也就一千多年,比清明节气的确立晚了一千多年。在我老家皖西南方言中,清明祭扫叫作“做清明”。据说许多地方,甚至云南的壮族、侗族、瑶族、布依族也有这种说法。
节气的转换是从量变到质变,变动不居是节气的本质。因此,节气的命名多为动词,类似于动名词。春季的六个节气立春、雨(与谷雨的“雨”一样,古人都念yù)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都是。“明”,《说文解字》解释为“照也。从月从囧”,就是推开窗户、朗月当空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气,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到了这个节气,春日之美达到了顶峰。《岳阳楼记》有段脍炙人口的文字最能形容这个节气之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清代一位尼姑这么写清明:“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斜日小楼新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尼姑名叫介石,从这名字或许可以看出她的刚毅和冷寂,但是这么一个心存坚石的人,到了清明节气也如此感官敏锐、心肠柔软。因为清明太美了,所以最适合集体郊游、远足、踏青,所以宋代诗人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原本只是感叹为生活所迫而独自出门的落寞。
清明中的祭扫含义则来源于寒食节。《庄子》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成功复国后,隐居绵山。成为晋君的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母子抱着大树烧死。晋文公下令在这一天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进行祭祀。
清明节气和寒食节在唐代开始合流,逐渐成为清明节。其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时间上接近,寒食节就在清明前一两天。二是空间上一致,寒食祭扫和清明春游,都要走出家门。三是习俗上关联,寒食禁旧火、清明取新火,是一套动作。没有禁就没有取,没有取也就不能禁。
到了宋代,祭扫就成了清明节的主要任务。《东京梦华录》写“清明日……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祭扫的人要穿特定的服饰,车马要做特定的装饰,要给先人烧纸车、纸马、纸钱。宋代诗人写清明祭扫的场景细节生动:“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还因清明祭扫而感叹“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在转瞬即逝的大好春光里,面对生死,那种思考就特别地活跃。思考的结果,最可行的就是要享受当下的美好。越是感叹死,越是要重视生。所以,宋代诗人高翥劝活着的人,看看死的人吧,“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东京梦华录》写清明祭祀之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不哭不归、不醉不归、不乐不归。清明祭扫,不仅仅是擦拭墓碑,更是在时光的河流中打捞自己最初的影子。这一刻,生与死的界限,被纷纷细雨淋得模糊而温柔。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