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李白是扬州文旅“首席代言人”,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这座古城成为人们赏花踏春的千年“顶流”。文人墨客笔下的美食之精、街巷之趣、园林之巧、戏曲之美,在这里交织成璀璨的文化星图。
“平山堂离城约三四里,行其途有八九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描写的瘦西湖至平山堂一路景色,充分彰显了扬州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
个园
文化渡口
地理优势催生精神码头
江淮锁钥、漕运咽喉,优越的地理环境催生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独特城市风貌,千年漕河图卷在这里铺展。
南粮北运至京城,海盐西运至内陆,在长江和运河这两条中国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坐落着唯一的千年古镇——扬州瓜洲镇。“这里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通道。”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扬州知名文史专家方晓伟说。
《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瓜洲的场景。“有文史专家考证,瓜洲的大观楼其实就是《红楼梦》里的‘风雪大观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长江四大名楼’。”据扬州市文史馆征研部主任罗加岭介绍,瓜洲城西门的谯楼“枕霞阁”一名也被曹雪芹引用,书中多次提到贾母娘家(史家)有个临水亭子枕霞阁,史湘云因此得了“枕霞旧友”的诗家别号。“冷惜春甘伴青灯佛,洁妙玉泥陷瓜洲渡”一节讲述了惜春在瓜洲出家为尼,以及妙玉在贾府败落之后,沦落到瓜洲渡一庵里静修,却被和尚掳走、终遭迫害的结局。
“在各个文学作品中,瓜洲渡不仅是一处简单的地名,还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作者‘悲欣交集’的人生主旨。”方晓伟表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今人同情杜十娘的遭遇,于江边立了沉箱亭,建杜十娘广场纪念她。“虽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三言二拍’中占据的篇幅不大,但故事充分体现出在当时封建社会,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可以是神圣、高尚的,也是对唯利是图和追求理想的两种市民阶层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座“运河捧出的城市”,既是物质的集散地,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精神码头。3月30日,2025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鸣枪开跑,3万名跑者沉浸在21公里的“流动文化长廊”,选手凭号码布可免费游览瘦西湖、大明寺等47家国有A级景区,还可泛舟古运河,享“大运扬州”游船演艺门票优惠,于桨声灯影中感受“运河第一城”的千年文脉。
街巷深处
诗画园林长留岁月文脉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这是清代戏曲作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概括的乾隆年间杭州、苏州、扬州三座城市的特点。
位于瘦西湖万花园北面区域的“石壁流淙”于2007年重建,原是清代大盐商徐士业的私家园林,乾隆三十年由皇帝赐名“水竹居”,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桢根据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描述设计,呈现出如今人们在瘦西湖内看到的实景。
《扬州画舫录》中这样描述“石壁流淙”:“‘石壁流淙’,以水石胜也。是园辇巧石,磊奇峰,潴泉水,飞出巅崖峻壁,而成碧淀红涔……”红学专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中的“怡红院”便是以《扬州画舫录》中“水竹居”为蓝本。“将两者文字细致对比,不难发现两处都采用以画为门,引入西洋画、镜,橱屏后设门等机巧手法,布置都相当考究,中西结合,珠联璧合。”罗加岭说。
扬州东关街内的个园,将扬州园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罗加岭介绍,近代诗人董玉书在《芜城怀旧录》中记载了晚清到民国期间个园的兴衰:“黄氏个园,广袤都雅,甲于广陵……厥后子孙析居,西边一宅,展转归丹徒李韵亭、维之昆仲……中有一宅,个园后人黄锡禧居之……所居已归纪氏。”个园由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兴建,以竹石取胜,“个”字取竹字半边,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蕴藏其中。园中的妙趣还体现在模仿自然景观的“四季假山”:春山用石笋点缀生机,夏山以太湖石营造云雾,秋山以黄石堆叠雄浑,冬山以宣石表现积雪,体现四季轮回的生命哲学。
坐落于扬州徐凝门街、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同样集聚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宏大气和江南私家园林的灵秀精致。何园的“片石山房”为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这种虚实相生的空间哲学,在《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论中得到完美印证。
近400年前,明末造园家计成在扬州仪征写下造园宝典、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方晓伟介绍,计成亲自设计、监造了如今位于扬州荷花池公园内的影园。柳影、水影、山影,皆被影园借入园中,尽显“借景”之奥义。
扬州园林多为两淮盐商与退隐士大夫营建的私家宅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集财富、权位与文化于一体之作。罗加岭以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于园》为例:“仪真汪园,辇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如意者,为‘飞来’一峰……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可见盐商修造园林耗资之巨。
瓜洲沉箱亭
艺术革新
俚俗韵致重现市井风华
扬州老城区里蜿蜒着一条名为“苏唱街”的老街,从名字就能窥见当年盐商们在此畜养戏班、争奇斗艳的景象。
常年定居于扬州的李斗兼通诗歌、音律与数学,尤精戏曲。《扬州画舫录》是一部清乾隆时期扬州城市百科全书式著作,记录了扬州的城市沿革、园林古迹、风俗文化、梨园戏曲、文人轶事等。
“康熙四十五年前后,时任苏州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的李煦,动员苏州名角在扬州苏唱街建梨园总局和普济院,昆曲大行其道,扬州当地人将‘扬昆’称之为‘雅部’。现今流行的扬剧,叫‘花部’,主要是扬州市面上的香火戏。”方晓伟介绍,《扬州画舫录》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据此,苏唱街上“老郎堂”,就是当时梨园总局所在,扬州也由此被誉为昆曲的“第二故乡”。
“李斗还记录了一些艺人的绰号,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一个人的个性,让我们对古人倍感亲切。”罗加岭说。如“小旦杨二观,上海人,美姿容;上海产水蜜桃,时人以比其貌,呼之为‘水蜜桃’”“老旦费坤元,本苏州织造班海府串客,颐上一痣,生毛数茎,人呼为‘一撮毛’”“孙世华唇不掩齿,触处生趣,独不能扮武大郎、宋献策,人呼为‘长脚小花面’”“潘祥龄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号‘四面观音’”“(唐)九州,本苏州祝献出身,无曲不熟,时人呼为‘曲海’”等。
当时,扬州的盐商得知康乾喜爱戏曲,便把组织戏曲演出作为迎驾的活动之一。康熙还命苏州织造、两淮盐政等官员选拔技艺精湛的伶人进宫,以备承应,这些都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民国初,扬剧的前身“香火戏”发展至鼎盛时期。如今,“大开口”唱腔如运河浪涌,“小开口”曲调似湖水涟漪,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吸收了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成型的扬剧,成为“刚柔并济”的戏剧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4年,苏唱街1号改造工程启动,戏曲元素当是重点和亮点。施工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造提升将凸显该片区的戏曲元素,在保护延续建筑肌理和文化记忆的同时,赋予其各类新功能,将其建成集特色观演、展览、商业空间为一体的城市“剧场”。
据了解,苏唱街1号完成改造更新后,将成为“仁丰里—广陵路—皮市街—东关街”文化体验环上的重要支线,并向东南连接小盘谷、何园等重要文旅景点,形成“广陵路—苏唱街街区”步行小环线,进一步提升老城区旅游品质和体验感。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