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的正月十五,长安城开放宵禁,武则天下令燃放花灯五万盏,与百姓共度佳节。
大唐的诸多繁华城市,无不纷纷跟随,洛阳城里亦是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苏轼的先祖苏味道,目睹火树银花的盛况,挥毫写下了一首名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00多年后,苏轼在四川眉州出生。
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地位远超先祖。
他一生也曾在元宵节写过不少诗词佳作,试与诸君分享四首,看看哪一首能够与苏味道之诗比肩呢?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从杭州调往密州,走在元宵灯市上,想起在杭州赏灯的画面,写下此词。
“钱塘”即杭州,那里的元宵节灯火辉煌、明月如霜,行人游赏其中宛如一幅画卷。
富贵人家游玩更与普通民众不同,他们有自家专属的帷帐,帐底传出吹笙的清音和名贵的麝香气味。
而“更无一点尘随马”一句,化用了先祖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却通过反写凸显了江南气候之清润。
“密州”则位于山东,属于北方,风俗与江南大有不同。
此地灯火稀少、天气清冷,苏轼听到外面在击鼓吹箫,忙不迭追随而去,却是农桑社在祭祀土地神。
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情此景,他将密州的凄清与杭州的热闹对比,内心自然无限感慨。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被贬英州,正月十五时正途经宿州。
青山如黛,春水荡漾,珍贵如酥油的春雨飘飞着,滋润着万物生长。
而城镇之中,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丝毫没有被雨水阻碍了游兴,三五成群地汇入了元宵灯会。
作为羁旅迁客,苏轼也没有陷入沉郁,他品着清润可口的美酒,看着窗外灯火璀璨的美景和络绎不绝的行人,感受到了人间烟火的温柔美好。
这大概就是苏轼的诗词,纵然历经千百年,依然能抚慰后人的原因吧!不管际遇如何、环境如何,他总能满怀热爱,在生活中发现那些“小确幸”。
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心之所往,皆是欢喜。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侍宴”,即在皇帝宴享时陪从或侍候于旁,看标题便能知晓这是一首“应制诗”。
这种题材的诗歌,内容大多是歌功颂德,故而读来往往乏善可陈。
苏轼却别出心裁,将人间的聚会比作天上的盛宴,并通过层层铺垫,烘托出帝王的威严。
你看,“建章”本是汉代的皇宫名,但在“淡月疏星”的环绕下,便笼上了淡淡的仙气,化作了玉皇大帝居住的“通明殿”。
御炉前香烟袅袅,馥郁的香气中,侍宴的群臣如鸿鹄般引颈肃立,身着红袍的侍臣宛如朵朵红云,簇拥着至高无上的皇帝驾临。
诗中虽然也是对皇家的赞颂,却通过肃穆的设境、唯美的幻想,非常得体地描绘出了太平盛世中的皇家盛宴,有君臣之仪,却无阿谀之意。
午夜胧胧淡月黄,梦回犹有暗尘香。
纵横满地霜槐影,寂寞莲灯半在亡。
古代的元宵节,也是民间的“情人节”,就连平时深居闺中的年轻女子也有机会出门游玩。
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皆为情事。
而垂暮之年的苏轼,在元宵节之日想起的,却是早已离去多年的亡妻。
灯市依然人流如织,花灯依然华美耀眼,路上的游人也依然热热闹闹、满心欢喜。
苏轼漫步其中,看到那些青春烂漫的少年少女欢会,想起四十年前与妻子并肩携手一起赏灯的往事,回忆蓦然浮现,心生无限悲凉。
那些曾经的欢乐与甜蜜,都化作了天人相隔、不复再见的遗憾,唯有思念连绵不绝,任世事颠簸、岁月冲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